白马雪山复合生态系统垂直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碳通量塔正式运营
为主动融入云南发展定位的建设,大气科学学科“双一流”二期建设和聚焦于“生态气象”这一特色学科方向的建设目标,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陆面过程(边界层)研究组团队,从2023年开始筹备,经过多方面努力,于2025年6月正式在白马雪山复合生态系统垂直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高达80米钢结构的碳通量塔。经近3个月的试运行,所有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现可稳定记录科研数据,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该通量塔目前负载有开路式涡度相关测量系统、多通道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TDP热扩散插针式茎流传感器和荧光-气孔测量系统,为揭秘西南森林碳通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云南省生态决策和双碳目标提供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数据支撑。

2021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定未来云南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而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两项重点工作是“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和“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云南省生态系统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契机下,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陆面过程(边界层)研究组团队拟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开展生态气象观测、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团队骨干成员观测经验丰富,已建成的三个观测站点(2010年大理观测站、2011年丽江观测站、2015年腾冲观测站),积累了多年的观测数据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该通量塔的建成和运营,是西南生态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一环,将形成体系化的低纬高原生态气象观测网。该观测网络针对低纬高原各种类型下垫面进行综合观测,这不仅标志着我系的科研和教学平台更上一层楼,也将是目前国内外完善度最高的低纬高原碳汇观测系统。


云南省白马雪山站是第一批通过生态环境部遴选的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是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单位,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着“控制性”作用。它是我省最重要的碳汇之一,是我国西南地区森林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白马雪山碳汇监测能力尚未建立,碳收支情况尚不明确,而碳通量塔的建成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块空白,对保护区开展碳汇监测和研究,可以为有效管理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等方面做出有力的科学支撑。我系将在第一批设备基础上,根据科研和社会服务需求,逐步增加设备仪器,更新和提高观测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平台”的功用,通过监测数据及相应的分析研究,形成重要科学咨询报告,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