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实践沃土 探索大气奥秘
——云南大学2023级大气科学学子安宁大理实践行
2025年7月16日至19日,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23 级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在赵恺辉、刘光鑫、郑玉琼、侯美夷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安宁市气象局、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及环洱海观测系统,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实践学习活动。
首站安宁:触摸气象业务一线
7月16日上午,师生一行抵达安宁市气象局。在气象局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观测场,近距离接触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认真听取关于设备功能用途与实操方法的讲解。随后,在关于安宁市气象局观测业务流程与一线工作体验的介绍中,同学们明晰了安宁国家基本气象站承担的核心职责,并对气象工作者的日常值守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认知。

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实习于安宁市气象局合影
探秘大理气候观象台:解码观测与科研
7月17日上午,实践队伍抵达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李万虎局长致欢迎词,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徐安伦副台长就观象台的建设进展作专题报告,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其基本概况、核心观测项目及任务定位。随后,在杨澄高工的带领下,师生深入观测场展开实地学习。依次探访地基遥感观测区、农业气象观测区及地面气候观测场,近距离接触基准气候、基准辐射、近地层通量、温室气体、地基遥感等现代化观测仪器,详细学习了设备的工作原理与观测要素。杨澄高工特别指出,大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在气象观测与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也是其成为气象观测设备量产前试验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测仪器设备

杨澄高工现场为同学们讲解设备
观测场学习结束后,师生转至室内气象台,在付志嘉高工的讲解下,深入了解天气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全流程。最后,同学们走进科普展馆,杨澄高工的生动科普让大家对大理地区特殊天气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有了深刻认知。

付志嘉高工讲解天气业务流程 杨澄高工科普相关知识
下午,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气象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亲身体会人工观测与设备自动观测的差异,深刻感受气象仪器自动化带来的精准性与高效性,直观认识到科技进步在气象观测领域引起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数据可靠性,更显著减轻了人工负担。
学术交流与成果凝练:深化实践认知
7月18日上午,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举办专题讲座,徐安伦、董保举、杨澄、付志嘉、苏锦兰、彭娟、黄娟、高晓云分别从八个专业维度开展学术报告,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气象业务部门的前沿学术研究。
下午,同学们围绕前几日的实践内容进行总结汇报,由徐安伦、董保举、杨澄三位专家从专业视角做出点评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最终,专家们评选出汇报优异的小组和个人,由李万虎局长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以资鼓励。


专家聆听同学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表彰
环洱海观测:雨中感悟科研坚守
7月19日上午,雨丝如织,大气科学的学子们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徐安伦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学习了点苍山-洱海剖面观测系统。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科研团队在洱海西侧、东北及东南精心布设了三个观测平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该检测网络不仅记录着风速风向、温湿度、降雨量等基础气象数据,还肩负着监测湖面通量与涡度相关通量的重任。从感热、潜热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通量,每一组数据都关乎着区域生态的微妙平衡。这场雨中的学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气象人的坚守担当。同学们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将 “求真务实、攻坚克难” 的科研精神铭记于心。

参观点苍山-洱海观测系统
此次实践活动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从安宁到大理,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学子观仪器、学业务、听讲座、作汇报,不但夯实了专业素养,而且深刻体悟到气象人的坚守与担当,进一步坚定了探索大气科学、守护气候环境的信念,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实习于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合影
稿件编辑:马欣怡、莫少媛、侯美夷
图片摄影:吕如娟、宋子炜、黎小茜、马欣怡、李怡心、莫少媛
审核: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