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野外:让理论知识落地生根
——云南大学2023级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学子元江新平自然地理专业实习
2025年7月14日至17日,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23 级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在和克俭、张青青、男顶、赵飞、曾洪云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元江国家水文站、元江县城气象局、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为期五天的自然地理实习活动。
探索水文站:了解水文观测与内业
在元江国家水文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水文测站的功能、业务,同学们了解了观测降雨、蒸发、泥沙含量等的几类主要水文仪器设备、水文测量设备的类型、用途、操作步骤以及读数要求,初步掌握了流量换算与河流剖面观测的方法;随后,通过工作人员对红河流域地形、气候等相关信息的细致分析,同学们对水文站的选址进行了思考,并对元江国家水文站的特殊性和意义有了深刻认识。

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水文知识
元江县城气象局:揭秘气象工作者的日常
在元江县气象局,气象局刀琦老师为同学介绍气象预报方面的工作,明确了气象业务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而罗曌老师为同学讲解了气象条件与人防行动的关联,从气象角度传递了如何利用天气信息更安全、有效保护自身的主题。随后,同学们观看了云南各县市通过网络会议开展的天气会商,大屏幕上显示着卫星云图、气温湿度等气象数据,各县市气象局观测人员围绕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形势展开深入分析,为县域气象服务及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学们听气象局汇报
元江气象观测场:探访“捕捉”天气的科学利器
在气象观测站周聪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元江国家基准气象观测场近距离接触电线积冰架、小百叶箱、人工观测温湿度表、小型蒸发器、地温场等现代气象观测仪器,初步了解其构造、原理、功能、观测步骤,将上午在气象局听到的理论介绍与实际相结合,对气象观测形成了具象化认识;接着,周聪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观测仪器实时传输的气象数据,屏幕上波动的数字与曲线,呈现着后续天气分析的原始资料。

气象观测仪器

气象观测场

同学们实地接触气象观测仪器
元江干热河谷水保观测站:特殊地貌中生态守护智慧
同学们在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荣华老师的带领下,顶着烈日爬上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了解干热河谷土壤侵蚀监测小区和土壤监测场的构造原理、研究内容和监测参数。研究站重点围绕坡面侵蚀、沟蚀、流域产沙等核心问题,揭示了干热河谷侵蚀机理,量化了土壤水文相应特征及营养元素迁移规律。作为云南大学及西南地区科研院所的重要野外实习基地,这座科研哨兵正以切实的数据记录着干热河谷的生态变化,为特殊地貌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生动的现场课堂。

全体师生在元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影
新平县磨盘山:记录自然“档案”
在和克俭、张青青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新平县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察从县城到山脚,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垂直分异,使同学深刻体会到,制备对海拔变化带来的气温、湿度等要素差异的敏感感知。在地址观测方面,用地质锤、罗盘、卷尺等地质工具测量产状要素、勘探地层数量;在土壤剖面调查方面,根据土壤颜色分层判断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学会绘制土壤剖面;在植被群落调查方面,同学分成四个组,在华山松林区选取20×30m的样方区域,测量记录坡度坡向、乔木平均树高胸径、树种株树、郁闭度等数据。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与动手实操中,体悟到植被与土壤、微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理解自然区域演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学们在听植被垂直分异的讲解

同学们在学习植被群落的调查方法
本次自然地理实习打破了单一要素的局限,研究了“水—气—土—植—地”是协同关系:元江的“水”受气象站监测的“气”(降水、蒸发)影响,干热河谷的“土”流失与“水”(径流)、“植”(覆盖度)密切相关,而磨盘山的“植”(植被群落)则依托于当地“地”(地质)与“土”(土壤)的基础——这些关联让“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论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切实可见的现实世界;这样的实践经历,为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从“地理学习者”向“地理研究者”的迈进播下种子,更是成为未来投身地理研究、回应地域需求的起点——毕竟,真正的地理认知,永远始于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