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 ! 中文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chinese >> 学科建设、科研动态与学术交流 >> 陈华勇研究员和文美兰教授到地球科学学院做学术报告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 作者:地球科学学院 | 发布日期:2024-10-31 10:45:26 


陈华勇研究员和文美兰教授到地球科学学院做学术报告

 

2024102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员和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文美兰教授应邀来到我院做学术交流。

陈华勇研究员带来矿物勘查方法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的应用与前景中亚古生代幕式成矿机理-以东天山为例两个精彩报告。在矿物勘查方法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的应用与前景的报告中,陈华勇首先详细阐述了利用蚀变矿物来寻找隐伏矿体和圈定靶区的原理和过程:金属矿床中往往存在热液蚀变,常见的蚀变包括绿泥石化,白云母化等,在野外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可以直接测量这些蚀变矿物中某些特征元素含量或比值,利用这些特征值与矿体空间位置之间的协变关系就可以用来圈定深部隐伏矿体位置。陈华勇根据此矿物勘查方法在斑岩型铜矿,造山型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以及铜镍硫化物等金属矿床的深部以及外围找矿上开展了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在中亚古生代幕式成矿机理-以东天山为例的报告中,陈华勇就东天山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多次弧盆转换以及对应的多期金属成矿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述。陈华勇团队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以及年代学数据收集,将该区岩浆-构造事件划分成了5幕,并详细介绍了导致每一幕岩浆构造事件的大地动力学背景以及所形成的对应矿床,创新性提出叠加改造斑岩型矿床和古生代IOCG矿床成矿过程并对该区不同类型金属矿床勘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陈华勇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文美兰教授通过大量野外观察以及实验研究,明确了地电化学找矿方法的原理,并在报告上首次进行分享。具体提到:矿体中金属元素会在水溶液中发生溶解并主要以离子形态存在,这些离子形态金属元素被迁移到近地表,当施加外部电压时,这些带电的金属离子便会被收集起来,从而形成异常值。随后文美兰详细阐述了地电化学方法在找矿方向的优势,比如其能够探测到强覆盖区和深部隐伏矿体所导致的异常信息,据此,在金矿、稀有金属矿等国家紧缺需求矿种的找矿方法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美兰教授做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两位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在场师生对于不同找矿勘查手段和方法获得了新的认识。报告会后,陈华勇和文美兰两位老师与师生们与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通过与国内顶尖学者的学术交流,扩宽了我院师生知识面,也进一步推动了我院在矿床成因机理研究和找矿勘查应用方面的发展。


 

陈华勇,1976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矿床学主流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和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加拿大皇后大学矿床学博士学位。2008-2012年期间在澳大利亚国家矿产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专长于铜金等金属矿产成矿模式研究与勘查方法研发。在国际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澳大利亚国际矿产勘探科研应用特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以及SGA(国际矿床地质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地质协会金锤奖等奖励。

文美兰,1974年出生,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西安工程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昆明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特别在地电化学技术找矿和机理研究、土壤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地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地球科学学院

20241030


文章附件:

Copyright © 2009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Yunnan University  地址: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地球科学学院, 电话:0871-65033733,邮编:650500,Kunming 650500, China,ICP备案号:滇ICP备12004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