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学位授权点2020年度建设报告
(学术型)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撰写年度的学位点建设总体情况,包括学科方向布局、师资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建设成效、经费投入等的总结性概述。
2020年度,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学位授权点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特色,通过战略性优化学科布局,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学科发展格局:以固体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为主干学科方向,重点培育勘探地球物理交叉学科方向,深度融入高原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预警等应用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突破,本年度成功引进杰出学者3人(含海外优秀青年人才1人),增补硕导2名;教学科研设施全面升级,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平台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支撑力度得到显著增强。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创新性重构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格遵循《云南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完成课程体系化建设,实施标准化课程编码管理,新增设"空间物理探测技术""行星科学前沿"等特色课程,同步构建"学科前沿动态"专题模块,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时代适应性。
二、人才培养
撰写年度的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课程设置,导师的教学类成果,研究生科研、竞赛成果,学位论文的评奖评优;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研究生的国内外交流;奖助学金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
课程体系改革实现跨越式突破:系统性重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架构,创新性增设"空间物理学选修课程"及"学科前沿"特色课程模块。着力打造《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核心必修课(1学分/18学时),实现研究生培养全口径覆盖;创新推出《地球物理前沿进展》品牌学术讲座矩阵。教学改革成效斐然,30%课程实施"线上资源+线下研讨"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全天候在线答疑支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组织研究生团队问鼎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一生一策"个性化论文指导体系,创新采用"云端+现场"融合模式完成2017-2018级硕士生开题答辩,构建三级递进式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培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1篇硕士论文荣膺"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建立多维立体化奖助体系,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逾10万元,惠及90%以上在读研究生群体。创新招生宣传范式,制作专业形象宣传片,参与新浪网招生直播周活动,显著提升学科品牌影响力。顺利完成14名硕士生招录工作,授予学位9人,实现毕业生就业率100%的优异成绩。2020年4月正式启动地球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程,组建全系教师攻坚团队完成申报材料体系化建设,并于5月顺利通过预答辩并完成材料深度优化。精准对标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质量编制完成地球物理专业自评报告,科学界定专业定位、凸显学科特色优势,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提升方案。系主任解朝娣副教授领衔申报云南大学第十九届教学成果奖,重点打造"科研反哺教学与学科竞赛双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队伍
撰写年度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专任教师队伍情况,主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博士后、科研助理、外籍专任教师情况。教师担任的国内外重大项目负责人,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情况,教师参加的本领域重要学术交流。
(一)师德师风建设
深化长效机制建设,每周开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研室集体学习,全年累计举办专题学习24场次;通过党支部"师德标兵"评选机制,2名教师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持续五年实现"教学零事故、师德零违规"双零记录,严格执行评优评先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创新教师发展路径,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系统研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贯通。
(二)队伍结构与荣誉
专任教师规模扩增至22人,形成教授5人、副教授8人的梯次配置,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突破60%。2020年度2名教师成功晋升副教授职称,1人荣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斩获首批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人获评"云南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实现人才培育多点突破。
(三)国际化与跨学科协作
实施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遴选5名骨干教师参与境外教学培训。创新组建"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双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开展前沿交叉课题研究。深化双导师制改革,聘任中国地震局单新建研究员、张国宏研究员为特聘导师,与校内导师构建"学术双引擎"指导模式,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新范式,显著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科学研究
撰写年度教师的国内外重要科研类获奖,公开出版的专著,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牵头建设的国家或省部级科创、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及到校经费,主办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其他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科研水平的数据。
专任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新增主持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累计到账科研经费逾200万元。标志性成果:徐彦教授在《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云南地区地震动力学机制研究,创新性地揭示板块运动耦合效应;刘瑾博士开创性提出Alfvén波多维度诊断体系,革新了传统天体磁流体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成果荣登天体物理学顶尖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策划并主持6场线上学科高端论坛,围绕深部构造解析、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度研讨,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交流范式。
五、服务社会
成果转化或咨询服务情况,智库建设,服务地区社会的标志性成果及其他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成效与特色的数据或典型案例。
防震减灾领域实现重要人才合作:胡家富教授受聘为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专家,开展重大震情会商研判工作,主持推进灾害防控关键技术攻关;牵头承办云南省地震监测技术高级研修班,面向地震系统50余名专业骨干,系统讲授地球物理场精密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体系,着力培养防震减灾中坚力量。
六、不足与短板
国际化短板:全英文课程占比不足5%,计划2021年新增3门双语课程,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合作。深化局校合作,跨学科协同:建立“地球科学交叉课程库”,推动学分互认与团队联合攻关。加强与中国地震局落实科研合作项目,推进“青藏高原东南缘观测”联合研究。加强青年培养,引进1-3名国内外优秀人才,重点建设“固体地球物理”特色方向。优化“师德导师制”,提升青年教师国家级项目承担率。
2020年,地球物理学学位授权点以学科评估与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在交叉学科建设、师德师风深化、科研反哺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将持续强化国际化、产学研融合和高水平平台建设,为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地球科学学院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