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欢迎您 ! 中文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chinese >> 院系 >> 地球物理系 >> 研究生培养 >>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学位授权点2023年度建设报告
来源:地球物理系 | 作者:地球物理系 | 发布日期:2025-03-27 00:28:00 


2023年地球物理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2023年度,学位点巩固和增强了学科特色与优势,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学位点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全面达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申请基本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学研究实力增强,高水平成果持续产出,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历史悠久,本科专业创建于1975年,2000年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得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5年在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获得地球内部物理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经过近50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面向全国防震减灾相关领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科学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

学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正义良善、人格健全、爱国敬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有关观测仪器,精通一个以上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并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工作的地球物理学高层次人才。学位点一直秉承“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宗旨,结合云南地区需求与研究特色,形成4个主要人才培养特色方向: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地磁与空间物理学。立足于云南,面向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应用地球物理、地震、地质、矿产、防灾及航天领域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及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学位点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形成了贯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过程监控、培养结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系统,着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位点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和标准,设立由学院书记、院长及分管领导牵头、学位点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定了研究生招生、培养、评奖评优、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的相关政策、规定及实施办法,并由学位点严格遵照履行。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反馈、监督,不定期进行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形成了贯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过程监控、培养结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系统,健全的学术不端处置机制,有效地杜绝了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情况发生,学位点培养的研究生从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2023年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专业在校研究生52人,招生13人,毕业及授予学位研究生14人,毕业生就业率100%。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7人。现有硕士生指导教师20人,专业方向涉及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震工程学和空间物理学。另外,学位点聘请单新建、张国宏、王彬、付虹、苏有锦、金明培、杨润海等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导师,聘请包括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专家学者定期给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授课指导。学位点依托多个省级平台,包括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2023年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多位教师获得省级人才培育项目的支持。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院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从剑桥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引进2名高水平青年人才,专任教师规模达到25人,遴选新增硕士生导师2人,选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校外硕士生导师1人。学位点现有5位教授、13位副教授和7位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委组织部联系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兴滇人才”3人,云南大学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2023年学位点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与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变形特征、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及印度板块相互作用机制和动力学模式、大震震源区精细结构和结构变化成像、空天地一体化的地磁场时空变化规律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并以日地空间等离子体特性及其基本物理过程为主线,拓展空间物理学方向。在固体地球物理学特色主干学科方向下形成了较全面的研究方向,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变形强烈和大地震多发的区域特点,重建了川滇地区壳幔三维结构和变形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出机制和深部印度板块向东俯冲模式,以揭示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发震机制和动力来源为特色,其研究包括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和地震工程学。积极开展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在空间物理学学科方向下以日地空间等离子体特性及其基本物理过程为主线,研究涉及太阳及日球层物理、磁流体力学、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以及高能宇宙线等。在日珥磁场、太阳活动区磁绳热通道的形成和爆发的数值模拟,阿尔芬性扰动,湍流各向异性,磁重联及其相关结构的演化,磁层电离层场向电流耦合,空间天气及其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响应、管网效应,高能辐射过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2023年发表SCI论文16篇,新立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学术水平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多年来在Nature GeoscienceGondwana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国际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包括封面文章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二次科考国家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先导A类专项等。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成效显著,近五年开展了100余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地区及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学位点立足于西南地区,面向全国培养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应用地球物理、地震、地质、矿产、防灾及航天领域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及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学位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继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了特色化的思政育人模式,探索出以课程、科研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为内涵,以“五个认同”为导向的思政育人模式,实现“一流学科”与“一流党建”的有机结合,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授课,2023年度学位点聘请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院士、北京大学赵里、黄清华等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宝善教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泽仁志玛研究员等在内的10余位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校授课30余课时,并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位点建成了除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专任的思政队伍外,包括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专家学者型”思政育人队伍,本学位点与中国地震局合作办学,同时与国内、外一流院所、高校开展长期深入合作,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外包括美国犹他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日本AIST、法国巴黎天文台、意大利航天局等。近年来,学位点以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为根本,逐步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构建本--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为2024年申请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做好全面准备,加大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助推高水平平台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围绕防震减灾和深部资源探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以研究川滇地区壳幔结构及变形特征、揭示地震发生机理为抓手,创立防震减灾新理论,促进地球物理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理科搭桥,工科创业”的特点,推进学科的交叉和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所合作开设多个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与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合办地球物理学“菁英班”。配置专职辅导员2人,研究生教学秘书1人,学生管理副书记1人,教学管理服务人员保障良好。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在校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完备健全,奖助学金覆盖率高,除学校奖助金外,设有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地学攀登奖学金、南方地球物理奖学金等特色奖助体系。近五年研究生各类奖学金100余项,累计金额40余万元。

2023年学位点升学、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学生成果丰硕。2023年授予硕士学位14人,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截至202312月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新获批省级优质课程建设1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和教学团队建设1项,在研校级教改项目2项,顺利结题3项。发表教学论文8篇,立项建设教材2部。在校生参与学科竞赛并获得多个奖项。5年本学科授予硕士学位人数44人,学位论文抽评合格率100%,毕业生就业率100%,并有10人(占22.7%)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一流院所录取,继续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多年来,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全国地震系统的局级、处级领导有很多本学科毕业生,中青年骨干也有大量本学科毕业生,学位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一致认可。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及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位点结合云南及西部地区的防震减灾、能源探测、大地测量等相关领域科研需求,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科研人才和业务骨干。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边疆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毕业生扎根云南,到德宏、临沧等地区担任地震监测台值班人员,为云南乃至西部地区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奉献;一些毕业生到祖国边疆,如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青海地震台,从事石油野外勘查、地震监测等工作;还有毕业生到部队担任军官,用生命保卫与戍守边疆。为了服务防震减灾和矿产勘查这两个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了地震学、地球动力学、重力学、地磁与地电实验室,在原有的固体地球物理学课程基础上,开设《地震地质学》、《地震安全性评价》、《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课程,开辟了两个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深入贯彻实践“国家有战略、地方有需求、学科有能力”发展方针,服务地方政府资源开发、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与省、市地震局等各级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的战略研究课题;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度会商,裴顺平教授做了重要报告,为地方防震减灾作出应有贡献。学位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国家导向。在防震减灾方面,胡家富等教师为100多个重点工程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抗震设防参数,并对场地周边的发震构造进行判识,提出合理的避让距离,为云南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工程项目包括国家重大项目“滇中引水工程项目二期”,昆明市政府呈贡办公新区的地震小区划,云南第一高楼“春之眼”(450米),以及高速公路特大桥和超长隧道,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在应用地球物理方面,刘云老师与乌鲁木齐金维图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地球物理电法勘探数据处理软件系统GeoElec”,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603大队等100多家单位使用,产生经济价值500余万元。刘瑾老师提出的局域电网地磁感应电流的风险评估方法,为电网部门有效应对极端空间天气灾害的影响提供了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3年,学位点在学校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高,但在以下两个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是学科高水平教学及科研平台、团队支撑不足。2022-2023年度,学位点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院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从剑桥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引进2名高水平青年人才,专任教师规模达到25人。但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团队支撑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构建良好的学科发展氛围,建立高水平学科教学及科研平台,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二是地球物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布局亟需加强,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办学历史悠久,但尚无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依托本校的特色及优势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十分必要。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变为前沿和辐射中心,对地震灾害预防和处置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西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未来对地球物理专业高级人才需求将会十分迫切,依托本校的特色及优势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十分必要。

地球科学学院

20245

 


文章附件:

Copyright © 2009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Yunnan University  地址: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地球科学学院, 电话:0871-65033733,邮编:650500,Kunming 650500, China,ICP备案号:滇ICP备12004993号